当年沪产电视剧这么改编经典:跟巴金当面请教,邀张瑞芳王丹凤谈表演
发布日期: 2023-08-11 15:42:42 来源: 周到上海

谈到沪产电视剧,很多观众最先想到的,是那些充满烟火气、反映海派生活的佳作。从《孽债》《夺子战争》到《上海一家人》,每一部都是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但你知道吗?沪产电视剧的创作其实相当多元,改编自文学名著和东方神话传说的作品同样出彩——

比如1985年版的《济公》,演员游本昌诠释的看似疯癫实则通透的济公形象深入人心。


(资料图片)

又比如1987年,改编自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电视剧《家春秋》,既忠实于原著又有所创新,林达信、陈晓旭、徐娅、孙启新等演员都有出彩的表现。

当年的影视人是如何把握此类经典改编的分寸感?他们在创作上有怎样信念感?在接受新闻晨报·周到等媒体采访时,《家春秋》的导演李莉、编剧黄海芹、主演孙启新将创作故事娓娓道来。他们最多提到的关键词,是“小心”“努力”与“投入”。从走访作家、实地取景,到扎扎实实封闭式学习培训,以艺术为先的创作氛围,决定了当年这些经典沪产电视剧最终的成功。

改编经典,他们小心又大胆

1940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一问世就引发巨大关注。此后,小说多次被搬上其他的艺术舞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一个是作品。

1987年播出的沪产《家春秋》,则选择一条新的路径:以往的改编往往突出三少爷觉慧,但编剧黄海芹给出的方案,是从性格更加复杂的大哥觉新入手。为此,主创主动拜访巴金先生,希望得到他的指点。

“他首先给的一个观点,是随便改,他不会干涉。”如今回忆起与巴金的交流,已经82岁高龄的编剧黄海芹依然充满感激:“这让我们思想上的负担少了很多”。

这位后来统筹策划了《上海一家人》等佳作的资深编剧、文学编辑坦言,她在创作剧本时主要考虑觉新是一个“一辈子拦着历史车轮”的人,“可他拦不住,他一辈子的追求实现不了,很绝望。所以我把他的结局做了改动”。

黄海芹同时感慨,原著小说里的真情实感,给剧作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改编《家春秋》对我来说是一堂大课,做好很难,在巴老的鼓励下,我努力做了。”

后来创作了《上海一家人》《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典作品的导演李莉也表示,《家春秋》是她拍电视剧道路上“最努力也是比较难”的一部长篇,“是巴金先生文学的魅力,让我们今天还能再一次在荧屏上看到这部作品”。

精彩演绎,陈晓旭是这样被选中的

除了扎实的剧本,当年《家春秋》的演员阵容也相当华丽:“觉新”林达信凭借《夜幕下的哈尔滨》《林海雪原》等经典作品崭露头角;“瑞珏”徐娅以一部《女大学生宿舍》一举成名;“梅表姐”是《红楼梦》的“林黛玉”陈晓旭;而扮演觉民的孙启新后来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更是家喻户晓。

“我们想扩大选演员的面,所以看了很多其他台的电视剧,从好的作品里挑选自己觉得合适的,这样眼界就宽了。”导演李莉坦言,她曾经担心观众对“林黛玉”印象太深,但考虑到早年与陈晓旭有过合作,又在选角过程中进一步看到了她对梅表姐一角的投入和认真,所以果断选择了对方。“她演戏认真,气质和角色也有接近的地方,从当时来说,我觉得她的表演是让人满意的。”

为了让演员们更好地理解原著、深入角色,剧组还特别在江湾实景搭建拍摄棚,让演员提前一个月封闭式学习。李莉回忆说,来给演员们上课的,除了有文化大家、研究学者,还有1956年电影《家》的主演张瑞芳、王丹凤等表演艺术家。“他们当时怎么演的?怎么理解的?我觉得我们在他们面前就是‘小学生’,想要很努力地把他们的成功经验学过来。”

19集的《家春秋》拍了近一年,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在演员孙启新的回忆里,当年的剧组满满的都是艺术的氛围,“很温馨的创作环境,我记得大家在组里讨论的都是戏,状态非常严谨。”他坦言自己在塑造觉民时,也一心想演出角色的亮点,“我觉得他既有大哥的影响,也被觉慧的进步思想感染,要演出那种人物的特质”。

从2019年以来,每年夏天的经典沪产剧展播都能引发沪上观众的强烈关注。今年,在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由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发展基金会资助,经过东方影视频道联合版权资产中心精心修复整理的《家春秋》《济公》《济公外传》三部剧将亮相“经典沪产剧展播”,8月7日起东方影视频道每天12:50起三集连播。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