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3_当前通讯
发布日期: 2023-06-25 18:54:32 来源: 互联网

河蟹养殖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2023

从扣蟹养殖到大规格亲蟹培育,如今,高品质成蟹基地已遍布郊区。历经二十多年不懈探索,上海河蟹产业凭借良种、良法、良人(优秀技术人员)和良地(好的池塘环境),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河蟹是当前唯一一个能离水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水产品,也是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水产品,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有着天然的优势。河蟹养殖是指河蟹的养殖技术。河蟹是中国最重要的淡水蟹类,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由于河蟹的适应性较强,养殖范围广,这几年养殖规模迅速增加,给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商业上称之为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上海长江口是中华绒螯蟹的天然繁育场,来自“中华绒螯蟹故乡”的上海人自然将大闸蟹奉为秋冬季必不可少的一道“硬菜”。上海河蟹产业在产业技术体系这个大平台的持续加持下快马加鞭,一跃成为全国河蟹养殖产业中的“优等生”。

以中华绒螯蟹为代表的上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被认为是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的“四梁八柱”之一。历经两轮体系的迭代更新,二十多年来,上海河蟹产业一改过去“落后”“追赶”局面,凭实力与阳澄湖大闸蟹“并跑”,甚至颇有“领跑”的苗头和潜力,成为上海渔业向高质量迈进的一个缩影。

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河蟹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分析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养殖河蟹的产业,2020年河蟹养殖产量大于1万吨以上的有8个省份,分别为江苏、湖北、安徽、辽宁、山东、江西、黑龙江和浙江。其中,江苏省产量最高,2020年产量为35.91万吨,远超其他省份。

河蟹产业已形成了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储运出口、物流餐饮、文化节庆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提质增效、富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稻田养蟹,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一项具有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对于稳粮保供,增产增收,引导农民致富,振兴农村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其优点是:

(1)有利于水稻生长,水稻不减产,又提高品质、增效

河蟹摄食稻田中的杂草、绿萍、底栖生物,并大量消灭稻叶蝉、螟虫等害虫,其排泄物可肥田,据测定,连续几年养蟹的稻田,耕作层的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倍左右。这就促进了水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在种植上采用大垄双行技术,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利用水稻的边际效应,水稻增产5%~17%,而且是“有机稻”,每千克售价增加0.2元,成本下降10%以上。

(2)稻田为河蟹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促进河蟹生长

稻田水浅、遮光,有利于河蟹隐蔽和蜕壳,浅水饵料生物多,有利于河蟹生长。在后期采用强化营养措施:在第4次蜕壳后,增投动物性饵料,使稻田中河蟹规格明显增大,雌蟹100克以上,雄蟹150克以上,而且品质改善,稻田成蟹产量25~30千克。

(3)稻蟹共生,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每亩稻田可收稻谷400千克左右,收获成蟹25千克以上,可提高纯效益1000~1500元。

(4)综合效益极为显著

稻田养蟹将种植与养蟹密切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稳定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不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而且生态效益显著。

(5)一水二用,一地双收,符合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该项技术,对于确保我国基本粮田的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战略有重要意义。不仅节约了土地、水资源,而且稻蟹共生,稻田病虫害、杂草明显减少,水稻有利于河蟹隐蔽,蜕壳和生长,确保稻田湿地环境和谐友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食品安全型的产业。

河蟹养殖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河蟹养殖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河蟹养殖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欲了解更多关于河蟹养殖行业的市场数据及未来行业投资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8年中国河蟹养殖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