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暑假期间,城阳博物馆的“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大家都看过动画片《九色鹿》吧?那个故事就是根据这幅《九色鹿本生》壁画改编的。”讲解员郭嘉欣说。她对每一件展品如数家珍,文物讲解还与当下热点结合,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场所,也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学校”。随着“博物馆热”兴起,人们越来越明白讲解的重要性。因为文物本身不会说话,它们动辄有千百年历史,在玻璃展柜里闪着幽光。而每件文物的注释往往只有寥寥几个字,其中不少还掺杂着生僻字,对于普通游客来说,看懂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理解这“微言大义”了。准确而生动的讲解,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传统文化,让广大参观者获得精神滋养。
讲解很重要,但不能“乱讲”和“戏说”。这些日子,随着博物馆中的人流增加,一些社会人士也到馆里当起了“讲解员”,引发了不少问题。有的为吸引眼球,故意“戏说历史”,把未经考证甚至编造的故事当成史实传播。有的“网红”通过直播讲解,甚至在博物馆里现场“带货”,售卖研学项目等产品。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博物馆安静的氛围,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还容易误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历史文化的认知。
如何规范讲解并引导创新,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久前,国家博物馆发布通知,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其实,这不是第一家给讲解定规矩的博物馆。此前,河南、辽宁、广东等多个博物馆就已明确,原则上不允许社会人士在馆内展厅组织开展讲解活动。对于“乱讲”和“戏说”,这样的规定很有针对性。但一些游客表示,自己也想听博物馆专业人员讲解,但场次太少,很难赶上。这方面,博物馆也有难处,就那么几个讲解员,分身乏术,难以满足高峰期的讲解需求。对此,上海选择了另一条路,允许导游经专业培训后,手持导游证与讲解资质证,进入博物馆进行讲解。近日,已有19名导游“持双证”在上海历史博物馆正式上岗。这是文博机构借用社会力量解决问题的积极创新。
与此同时,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也要不断创新。讲解的目的,是让游客能听得懂,喜欢听。然而,很多博物馆讲解仍“照本宣科”“千人一稿”。有的展品虽然配上了二维码,但拿手机一扫,发现跟旁边张贴的内容并无二致,只不过转换成了语音,由“看不懂”变成了“听不懂”。这样的数字化又有多大意义?部分游客以前愿意听“网红”讲解,就是因为他们讲得通俗易懂,可惜常常被带进“坑”里。这方面,很多专业讲解员不妨借鉴一下“网红”的方式,在保证准确、专业的基础上,让讲解词常讲常新,赢得更多游客喜爱,让历史文化入脑入心。
当讲解讲出“新感觉”,就能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当越来越多文物“活”起来,才能更好地成风化人,涵养文化自信。(王学义)
责任编辑:王逸群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
-
1CINNO Research | Q2’23中国消费级VR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 ,迭代升级望下半年回温
-
2正能量|连闯13个红灯!青岛地铁小伙儿开车“跑赢”蛇毒
-
3深度剖析|为何这座城以“货币”命名,究竟有多少宝藏呢
-
4趣玩一夏|戏剧、艺术展……暑期文化艺术盛宴精彩不断
-
5昆仑万维:8月3日融资买入1.24亿元,融资融券余额32.17亿元
-
6美股异动 | 明星股走低 英伟达(NVDA.US)跌超2.8%
-
73.95亿资产转让,两极分化的“景区酒店”问题出在哪?
-
8救援队用铲车救出百名被困群众:水位最深仍有两三米,预计明天会下降
-
9山东:年内力争省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销量增长10%以上
-
10山西大同上寨河水位暴涨堤岸桥梁被毁,大面积农作物受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