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多地博物馆纷纷宣布打破惯例,取消周一闭馆规定,方便市民、游客天天观展。
数据显示,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000家,年均接待观众近6亿人次。博物馆已不仅仅是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打卡点。火爆人气见证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也对博物馆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暑期旅游旺季,许多知名博物馆一票难求,能够实现“天天见”,无疑是对游客关切的积极回应。一边天天开门承受巨大人流压力,一边还要在夜深人静后完成馆藏维护工作,这种“超长待机”的服务态度,值得点赞。
扩大文博服务供给,各种各样的高招其实还有很多。比如,一些文博场馆上线夜场服务,为夜幕下的城市点亮文化之灯;一些街头巷尾的古建被盘活利用起来,让居民能够“开门解乡愁”……这些创新探索,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但就现实来看,一方面是博物馆的数量、种类、开放方式在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则是各个博物馆之间冷热不均的现象愈发突出。究其原因,还是许多博物馆有形的门槛降低了,内部却还是展品一放、简介一摆,不了解的还是看不明白,导致大量游客只能去最有名或有自己熟悉文物的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不仅需要时空上的“多”,也离不开内容上的“活”。从利用元宇宙数字技术“重塑”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场景,赋予其可交互性,到加大馆藏文物开发力度活化资源,唤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到联合游戏公司开办线上展览,实现跨界“出圈”……博物馆要“活”,必然是要融入生活的。除了器物与建筑,还不妨多借鉴、多联接人们生活中的热点、潮点、流量点,在保持内容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多些“接地气”的创新,使其知识传递、文化熏陶、精神交流的本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博物馆文明更好融入社会心灵,这是好事也是实事,值得推而广之。(鲍南)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
-
1世锦赛国羽名单出炉:两大世界第一组合领衔,陈雨菲石宇奇在列
-
2业绩快报:澳华内镜半年度净利3807.94万 同比增长651.46%
-
3闻“汛”而动 迎“汛”而上 国有企业积极防汛救灾
-
4京源环保:研发超导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
5人性的弱点:你对一个人越好,他越“不知感恩”
-
6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现状:超过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报告,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
-
7创造良好营商环境 河北推广招标投标“双盲”评审取得积极成效河北新闻网
-
8中图网创始人:损失或超3亿,想办法让企业活下去,中图网回应:我们不会将泡水书上架销售
-
9成都大运村里“非遗热” 在这里看见古老又青春的中国
-
10华引芯完成C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