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达人一把刻刀“篆刻”精彩人生
发布日期: 2023-08-11 13:12:01 来源: 北京日报


【资料图】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褚英硕

北京残奥会,他作为唯一的篆刻师为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和外宾展示中国传统技艺;在“希联圆梦”基地,他篆刻的二十四节气套印引得无数人来排队集章;他设计的套印还曾入选“2021北京礼物”……家住西城铁二二社区的薛国樑虽自小因病致残,却用一把刻刀“篆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走进薛国樑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堆满了石料、工具和印章的工作台,每天他就伏案在台前,专心致志地创作。篆刻是一门细致活儿。67岁的薛国樑的眼睛有些花了,刻章时需要开着台灯,对着放大镜。他手中的篆刻工具也极简单,一根用毛线裹住钢条自制的刻章笔,一个用木头块做的刻字床。这些不起眼的工具,在薛国樑的巧手下,却能使一块原本普通的石头化腐朽为神奇。

“篆刻并不难,难在设计图样。我一般会在纸上设计好,用薄纸拓下来,蒙在石头上,用水将其拍湿,往石头上压。再把薄纸拿开时,印稿就印在石头上了。如果不清楚,就再用毛笔描一下。”只见薛国樑手握一把刻刀,与印石呈30度角,时而冲刀,时而切刀。千百次施刀之后,一个线条生动、盘桓弯曲的鸟虫篆跃然于印石之上。

我给自己起名叫‘残石’,就像每一块石头都是粗糙的、有瑕疵的,然而不完美也代表了独一无二。”薛国樑儿时因小儿麻痹致残,十岁那年他偶然捡到的一枚印章,使他开启了篆刻之路。“我把那块印章磨平了,用铅笔刀刻上自己的名字,刻完了就去跟人家显摆。别人越夸我,我越来劲儿,随磨随刻,后来上瘾了……等上中学,那块石头已经磨掉了二分之一,我自己做了一把刻刀,刻的字已经有模有样了。”薛国樑说。后来,他在夜校里学了刻章的基础知识,钻研篆刻成为他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年一本《中国书法大字典》要17元,相当于一个多月的工资。可为了学好篆刻,我省吃俭用也要买回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苦心钻研,薛国樑的篆刻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2008年北京残奥会,市残联邀请12位残疾人艺术家到残奥村的“中国小屋”展示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薛国樑成了“中国小屋”里的大忙人,找他刻章的人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残奥会闭幕前一晚,一名外国运动员急匆匆找到薛国樑,想为家人定制12枚印章,而这名运动员凌晨就要乘飞机离开了。薛国樑顾不上休息,使出十八般武艺,终于赶在运动员出发前,亲手把12枚印章交到他的手上。这名运动员十分感动,“感谢中国朋友,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中国礼物。”

6天时间里,薛国樑为残奥会的运动员、教练员和来宾刻制印章近600枚,他因此获得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后来,薛国樑应西城区残联的邀请,在“希联圆梦”残疾人双创基地,在那里展示篆刻艺术,为游客刻章。时至今日,薛国樑依旧坚持着篆刻。他还自己录制和剪辑教学视频,在网上教授大家篆刻技艺,因此收获许多粉丝。

“哪怕是一块残缺的石头,通过切割、打磨、篆刻,也能赋予其艺术价值,就如同我的人生一样,在追求世间美好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成就、完善着自己。”薛国樑说。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