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26日 10:53:08
来源:闽东日报
许多传统技艺,在年复一年的传统节日中得以传承和保护,在寻常百姓的烟火气中,焕发生机,福船技艺就是这样一种温情的技艺。随着时代变迁,福船虽然已经失去运输功能,但福船技艺却在龙舟里得到运用。端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漳湾福船“守”艺人,感受非遗遇上传统节日的特殊魅力。
(资料图)
浪花在飞溅,龙舟在飞驰。在江两岸的人山人海中,孩子高高坐在大人肩上,胸前的蛋兜随着锣鼓呐喊声摇晃着。每年端午节,漳湾海边渔村总会上演这样热闹的场景,这是历代漳湾海边人与命运搏斗,与自然抗争的顽强意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沿海乡镇,福船,是这里的符号,而龙舟与它异曲同工,有着与福船造船史相同的年轮。
穿过老街,隐匿在江边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基地传出阵阵机器锯磨木头的声响。空气中散发的原木香味,地面散落的木屑,都在记录造舟匠人刘朝忠连日来的忙碌。
“每年端午前,我们便会在龙舟制造或升级上下功夫,希望借助村里人血脉中浓浓的龙舟情结,把祖辈留下的造船技艺传承下去。”53岁的刘朝忠从小便承袭父辈造船工艺,至今已延续了22代。
简易铁棚里,刘朝忠或拿墨斗弹线,或测量船舱。这艘龙舟长米、宽米,重350公斤,可容纳27人(24名划手、1名掌舵人、2名锣鼓助威人),并不算大龙舟。对待手工打磨出的这艘龙舟,刘朝忠精确到每一毫米。他说这是一艘需要改进的龙舟,去年已下过水,根据运动员的“驾驶”体验,今年再做整改升级。
劈波斩浪的龙舟何以实现?
刘朝忠告诉记者,一艘龙舟由龙骨、船舱、隔舱板、隔舱梁及龙头龙尾组成,历经画图、选材、拼接、喷漆、试水等步骤才算竣工,通常需要花费一个月时间制造而成。至于龙头,一般是单独制作,在下水仪式时才会登场。
造龙舟,最关键的是起固定作用的龙骨。一艘好龙舟要兼顾稳固性和适航性,龙骨越粗,船的稳固性越好,但船重了,吃水太深又影响竞速。
“福船的船身厚度至少4厘米,而龙舟船身厚度最多不能超过2厘米。龙舟作为竞速船,它的船身更长、更窄,需更薄、更轻的原材料,破水一定要快。”刘朝忠说。
刘朝忠指向隔舱板介绍,区别于福船的水密隔舱,龙舟的每一块隔舱板底部都开有水孔,在比赛时,进到船内的水沿着两端高中间低的船舱流到船中心,这样消水就快了。
破水要快,消水要好。如何去平衡龙骨的搭构则是一艘龙舟制作工艺好坏的关键。“龙骨是灵魂,造舟人心中都有一把平衡尺。”刘朝忠紧握这把平衡尺,经过逐代改良,漳湾龙舟相比过去,重量降低了,吃水更浅了,破水、消水效果也更好了。
刘朝忠喜欢看自己的作品在江里风驰电掣。“一般要提前半个月把龙舟做好,再下到江里‘试驾’,有时候我也会亲自为它试水。”龙舟就像他的“孩子”,看着一条龙舟的“显形”,再看它慢慢下水,他成就感十足。
在刘朝忠的家中有间造船室,他常常在这里画图纸到深夜,闲下来的时候,还会做些舟船模型。“造船前我会把图纸按照4∶1精准的比例画好,这是一项精细的手艺活,不容有半点差错。”从小就有造船梦的刘朝忠如今已梦想成真。
在漳湾,精准掌握造舟船这门技艺的手艺人都年岁已高,刘朝忠算晚辈。“传承”是这些造船者最常提起的词汇。之所以还在坚守,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子孙后代忘记古老福船的样子。
“手工造船耗时长、效率低,很多地方已经用玻璃钢做船了,木船的订单量急剧下降。”看着屋子里随处可见的造船器具,刘朝忠忧虑地感慨道。受现代造船技术和市场经济等因素影响,木船已基本被玻璃钢船淘汰。
2008年,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船技艺面临着时代挑战,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福船制造技艺任重而道远。
千百年来,漳湾福船承载着闽东渔人乘风破浪。如今,造船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刘朝忠的手工福船模型依然深受木船爱好者的喜爱。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感受福船技艺的魅力,将福船技艺传承延续下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