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鲍南
一年产量超过5100万辆,首尾相连可绕地球2圈多……作为自行车大国,自行车产业一直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但在这条产业链上,我们却同样面临着一些关键零部件被“卡脖子”的窘境。
自行车,是新中国发展史的见证者。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并称“三大件”。改革开放后,国产品牌自行车高歌猛进,不仅大量出口创汇,更成为特殊的国礼。而当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共享单车赶上热门风口,成为城市交通体系的有益补充。眼下,随着环保出行和健身社交的需求,中高端自行车愈发热销。这些自行车材料轻便、设计精巧、体验舒适、功能多样,价格普遍在万元以上,有着很高的附加值。但面对大量的优质需求,中国的自行车企业却在关键核心零部件——变速器上,受制于外国,导致整车近40%的利润被外企拿走,国产自行车的利润率一度只有3.8%。
有人认为,自行车行业产值不大,利润不高,也非“大国重器”,一些关键零部件“花钱买就行”。但对于中国自行车行业来说,实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不是可选题,而是必答题。从企业发展前途说,如果没有目标和追求,只赚眼前快钱,就会永远陷于低端竞争,难以获得长久生命力。从行业生存角度看,核心技术没有攥在自己手里,在全球产业链中就没有话语权,随时都可能发生产业链向外转移。但突破变速器“卡脖子”谈何容易。日本、美国在这方面起步很早,建立了繁复的专利布局,后来者很难绕开专利限制。利润少本就难以进行创新投入,外企的竞争壁垒又进一步摊薄了利润,使中国企业只能在“微笑曲线”的低点挣辛苦钱。
事实上,自行车产业遇到的困境,也是我国许多制造业大而不强问题的缩影。破解之道,还在于培育良好生态,抓住机会坚持自主创新。就拿新能源汽车来说,面对外国品牌在燃油车上的领先优势,在国家坚定投入、积极培育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借力优势产业等一套“组合拳”下,已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眼下,骑行热以及全球产业链的重组欲望,正是我们摘掉“大而不强”帽子的好时候。再叠加智能化、电动化大潮,高端自行车产业链的生长,自然就会有沃土、阳光和雨露。
从出行工具,到娱乐休闲,一辆自行车功能和作用的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缩影。继续向产业链上游挺进,自行车大国才更加名副其实。(北京日报)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
-
1云南罗平通报男子持刀伤人事件:致2死7伤,有精神病史
-
2青春的样子|大运会的青春面孔
-
3《守望先锋2》正式预载:国内玩家需有国际服账号
-
4养老FOF获批5周年:长期业绩亮眼 最高达52.19%
-
5工商银行龙凤呈祥金条25克价格今天多少一克(2023年08月07日)
-
6山东43年工龄养老金2023领多少?山东的退休养老金怎么计算?
-
7“港车北上”实施月余 港珠澳大桥单日出入境车辆首次突破1万辆次
-
8车评头条:挡位多了路好走 凯迪拉克ATS-L 8AT测试
-
9张震岳冲浪遇游客溺水 帮忙做心肺复苏送上救护车
-
102023年阜阳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新生开学时间-报到需要带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