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二线新势力前排,零跑的高增长会成昙花一现吗?
发布日期: 2023-08-11 11:26:02 来源: 商业新知网

作者 l 一帆

新能源市场格局正在发生一些微妙变化。

此前不分伯仲的新势力代表蔚小理,随着理想在销量和业绩表现上的一骑绝尘,似乎已经成为新势力头一档迈入一线阵营,蔚来小鹏则沦为二线玩家。


(相关资料图)

而在二线玩家中,低价走量的经销模式,也让新势力们看到一些新玩法。

广汽埃安、哪吒、零跑等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玩家,正凭借极高性价比驱动下的“爆炸”式销量表现,一路高歌。

只是高歌背后,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血泪史。

零跑流血换销量

日前零跑公布了7月份销量情况,全月交车14335台,排名从此前仅次于理想的新势力中第二,到7月降为第三,前两名分别为理想和蔚来,因此从销量表现来看,零跑似乎已经站稳新势力二线玩家前排地位。不过,为了这个“前排”地位,零跑也几乎是耗尽真金白银。

毫无疑问,从6月销量表现来看,理想已经是独一档,零跑则领跑第二档。为了这个“领跑”标签,零跑也几乎是耗尽真金白银。

纵观零跑上半年市场表现,3月份的降价动作算是其销量表现的分水岭。

1月份,在收获2022年同比增长超154%的销量表现后,零跑似乎开始飘了。

为了加速毛利率转正,零跑官宣旗下T03全系涨价3000元,C11全系涨价6000元,而这两款正是零跑2022年的两大王牌车型。

涨价后的直接后果便是零跑1月份销量大幅下挫,整个1月只卖了1139台,同比环比均大跌超过8成,2月略有回暖,也不过是3100多台的销量。

对现阶段零跑而言,毛利率转正的目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仍是维持自身销量,于是零跑3月重启降价。

其中,微型车T03的售价调低至5.99万元起,相比2022款降了近3万元;

中型SUV零跑C11和中大型轿车零跑C01的入门指导价均调低至14.98万元,相比老款则降了近4万到5万元。

降价效果相当明显,此后零跑销量再度攀升,从3月到7月,零跑分别实现销售6172辆、8726辆、12058辆、13209辆和14335辆。

对于汽车品类而言,实现盈利无外乎两条路径,一是通过价格提升毛利水平,再配合销量实现盈利,二是在价格不占优的前提下,通过迅速做大规模,对冲经营成本,从而实现盈利。相比之下,前者更容易在最快时间里实现盈利,后者则属于用时间换空间。

在理想盈利之前,市场对新势力的预期普遍停留在抢市场阶段,但如今随着理想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几乎全靠资本硬撑的新势力们,也必须找到不亚于盈利的理由说服资方。

在论证零跑不可能靠涨价扭转毛利率为负的局面后,零跑也开始坚定在以低价换量的性价比路线上。与此同时,零跑也开始持续降本,而且是用户看得见的降本,手法相当粗旷。

据媒体统计,以降价后的2023款C11纯电版为例,尽管入门款售价较2020年12月发布的入门款降低了4000元,但用户却损失了超过30个以往强调豪华、智能、舒适的配置。包括电池容量下降、电池材质从三元锂切换为效率更低的磷酸铁锂、智能驾驶相关传感器从28个降至10多个等。

此番降价减配,也让零跑一度被推上舆论风口,可即便如此,掌舵人朱江明仍在发布会上表示,“零跑重新定义15-20万选车标准,顶格满足用户需求,做用户的代工厂,持续超越用户期待。”

对比来看,此番言论着实讽刺。

除了减配,降本策略之下,零跑的产品品质和售后也同样让用户屡感背刺。

可即便如此,零跑仍未改变亏损局面。

截至2023年3月31日,零跑一季度总营收14.43亿元,同比减少28%,环比减少52%;一季度亏损11.33亿元,较去年同期亏损金额增加9100多万。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2023年一季报

零跑的全栈自研

或为伪概念?

事实上,跟其他新势力相比,零跑更大的压力不在于盈利,而在于如何实现毛利率转正,这也是实现盈利的前提。

数据显示,零跑2022年尽管实现销量跃升,其毛利率也同比增长,但仍未摆脱负毛利率状态,为-15.43%。到今年一季度,尽管零跑毛利率较去年同期-26.6%有所改善,但仍未转正为-7.8%。

影响零跑毛利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在于销售规模还未达到扭亏水平,另一方面则在于零跑的成本支出。

从一季度披露的成本结构来看,零跑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0%达到4.12亿元,同期销售成本则同比增长142%至3.93亿元,两者合计构成零跑一季度最主要的成本支出。

图片来源:零跑汽车2023年一季报

不过,对于零跑成本问题的探讨,离不开其“全栈自研”的核心卖点,零跑销售人员也常以此为推销亮点,特意强调“全栈自研硬实力”,以及在技术层面的行业领跑地位。

可事实并非如此。

从研发投入情况来看,2019年到2022年,零跑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3.58亿元、2.89亿元、7.40亿元、14.11亿元,四年合计约30亿元。

从外行视角来看,零跑确实在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颇有硬科技的味道。但拨开表面看本质,零跑的自研水分之大,也是业内不争的事实。

直观对比于蔚小理,零跑的研发投入略显寒酸,仅2022年,蔚小理的研发投入,就分别达到108.4亿元、52.1亿元和67.8亿元,同期零跑只有14亿多。

而且零跑也并未表现出与营收增长相匹配的研发投入比例。

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2年,零跑研发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依次为306.4%、45.8%、23.6%和11.4%,可见其在研发投入力度方面,很难符合市场对于全栈自研的要求。

再从专利情况来看,据天眼查显示,截止7月11日,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利信息为2004条,而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为2946条,蔚来汽车的专利量更是截至今年初达到了5178件。

除了数据上的差异,在实际研发层面,零跑的技术水平同样略显一般。

比如零跑在去年推出的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并非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整车底盘上,而是将电池模组集成到底盘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CTC。

另有媒体报道,零跑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凌芯01算力只有8.4Tops,而特斯拉自研芯片总算力已经达到144Tops,智己和蔚来则达到1000Tops。如此巨大的算力差,市场当真会为零跑的自研买单?

更靠谱的说法是零跑的全栈自研更像一个营销噱头,只是噱头终究要用产品来兑现,一旦用户对零跑的产品不抱期望,其全栈自研也就名存实亡。再加上混乱的定价体系,也在渠道端影响零跑进一步做大。

如今的零跑,看似形成一定规模效应,领跑二线玩家,但光鲜外表之下,却是研发实力不足、产品品质欠佳、降价减配背刺车主、品牌难以向上的尴尬。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