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南山雾豹出文章”,源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南山雾豹”是什么特殊品种,为何能“出文章”呢?典故出自西汉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陶答子妻以“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来规劝其夫韬光养晦、廉洁自律。宋代陆佃《埤雅·卷三》也记载:“文豹隐雾,十日不食,欲以泽其衣毛,成其文采。”
“雾豹”的譬喻,触动文人的灵感,宣之于笔墨。如金代赵秉文《射虎》尾联:“寄谢咸阳叹黄犬,何如雾豹隐南山。”“叹黄犬”是秦朝丞相李斯在咸阳受刑前的感叹,“何如雾豹隐南山”则表明自己将以廉洁的操守来远离灾祸。
玄豹隐藏在南山雾雨中,隐约缥缈,被寄予“隐世”“归山”的文学意象。
明代庄昶《次韵王良卿》的“七十二峰云雾里,不知玄豹在何峰”,颇具“云深不知处”之隐世风格。刘基《早春遣怀》“鹤归自爱山能静,豹隐方知雾有神”,则明确点出“归山”的意趣。
“隐世”“归山”或许是个人的选择,又或许只是一时的沉潜。唐代骆宾王《秋日送侯四得弹字》“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都化用了《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典故。鹏鸟乘风振翅,高飞九万里,象征追求富贵的青云之路。与之相对的南山豹,为了等待毛色、斑纹的养成,多日隐藏雾雨中不饮食,引申出“自我沉潜,蓄势待发”的寓意。
因玄豹隐于雾雨中,“泽其毛而成文章”,被赋予“养深积厚,斐然成章”的深意。如宋代韩琦《示直彦》:“汝父最汝怜,五岁入学校。文采冀日彰,谓如隐雾豹。”韩琦劝勉侄子沉潜学习,如同雾豹一般,渐渐彰显出文采。又如黄庭坚《奉送周元翁锁吉州司法厅赴礼部试》:“南山雾豹出文章,去取公卿易驱羊。”说明了这位即将赴试的友人,经过一番沉潜涵养已有过人文采,黄庭坚为他加油打气,预祝金榜题名。
文人善于将各种意象融合,开阔诗词文章的境界。如杨万里《寄题曾子与竞秀亭》“竞秀主人文似豹,不应雾隐万峰边”,将“文采”与“隐世”的意象都融入其中。又如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末二句:“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这首诗是谢朓将赴任宣城所作,既表明他远离京城、韬光养晦,也表达他任官将廉洁自律、远避祸端,并自勉沉潜学习、厚积薄发。
玄豹隐在雾中,或许只是保护色,却引发文人的共鸣,期许经由一番沉潜积累,养就丰富学识与斐然文采。“南山雾豹”不只自身“泽其毛而成文章”,也让文人借由“雾豹”的典故自抒胸襟、创作篇章,丰富了文学的园地。果真是“南山雾豹出文章”!(王小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