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渡渡李亚平】梦天圆梦,辉耀苍穹
发布日期: 2023-08-31 20:02:46 来源: 个人图书馆-语文渡渡李亚平

——中国梦天实验舱发射圆满成功

山东济宁高新区杨村煤矿中学 李亚平

【热点直击】


(相关资料图)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我国空间站的第二个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1月1日4时27分,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自此,我国空间站三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形成“T”字基本构型,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梦天实验舱,又称为梦天舱,是中国空间站“天宫”的组成部分。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为舱内外科学实验提供支持。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配置了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实验柜,支持开展重力掩盖下的材料凝固机理等物质本质规律研究以及超冷原子物理等前沿实验研究。以材料科学为例,一般材料的制备过程都是先把材料加热,熔融成流体,这个过程会受到重力影响。“在空间站上,我们可以研究材料没有重力时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能反过来促进地面上材料科学的研究、材料的加工,提升效率、提高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表示。

【多维解读】

1.科学精神。梦天实验舱的发射成功又一次诠释了中国航天人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科学引领人类走出愚昧,科学帮助人们改善生活,科学给予梦想更多可能。在科学的赛道上,起步早的中国人曾经落后于西方,但新中国航天科技的飞跃式发展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们的认知:中国人的科学精神是世界一流的!中国航天正在引领世界,辉耀太空!

2.合作精神。航天器的成功发射从来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凝结了所有航天人的智慧。在梦天实验舱的太空之旅中,有一些比绿豆还小的声表滤波器,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一个成立30多年的宇航级器件研制生产团队研制。三代宇航人把这些“豆”当作孩子养,才保证了航天器通信、导航的顺利进行。

3.奋斗精神。奋斗是梦想飞翔的翅膀。没有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中国航天如今的捷报频传。“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时评优选】

“梦天”圆梦逐九天

文|新华社记者

(李国利、张汨汨、赵叶苹、米思源、宋晨)

这是中国航天的又一次壮美腾飞——

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文昌航天发射场,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托举下顺利升空。

“梦天”一飞冲天,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接续奋斗30年的飞天梦,承载着中国人在太空拥有自己空间站之梦,更承载中国航天向着星辰大海继续进发的航天强国之梦。

奋斗永无止境

海南文昌,秋风拂面,椰林摇曳,云海莫辨。

随着01指挥员廖国瑞的口令下达,乳白色的长征火箭像一条巨龙,喷吐着烈焰稳稳升空,在海天之间划下一道从容的弧线——

携“梦”赴“天宫”,这已是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第三次托举空间站舱段升空。

“你这个计划是假的。”两年前,看了梦天实验舱正样研制计划,一位同行脱口而出:两年计划具体到了“天”,专项计划细致到了“工序”和“小时”,“不可能!也做不到!”

“但我们就是做到了!”回忆起两年前的这一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计划经理刘慧颖无比自豪,“怎么做到的?干就是了!”

这是全员进入“战斗模式”和“冲刺模式”的两年,是研究室门口日夜闪烁着倒计时牌的两年。夜深人静,厂房里依旧灯火通明,办公室仍是密集的键盘敲击声。团结一心,奋斗不停。最终,那份“日计划单”一天不差完成,“梦天”如期“梦圆”。

创新永无止境

“抛整流罩!”

梦天实验舱在天宇间展露真容,朝着空间站不断靠近。

梦天实验舱全长17.88米,直径4.2米,乍一看去,与问天实验舱“长得很像”,但更加浑圆、流畅:4个舱段中,工作舱通过对接机构与核心舱相连,是航天员舱内工作与锻炼的地方,也是安装舱内科学实验柜的地方;资源舱安装对日定向装置和柔性太阳翼;货物气闸舱和载荷舱则采用独特的“套娃”设计,即气闸舱藏在载荷舱的“肚子”里,是货物进出舱的专用通道。

在“梦天”身上,充满着类似的创意巧思:

在轨“放卫星”——梦天舱配置有微小卫星在轨释放机构,航天员只需在舱内把立方星或微卫星填装到释放机构的“肚子”内,再使用载荷转移机构运送至舱外,到达指定方向后,释放机构就会像弹弓一样,把小卫星“弹”出去。

共享机械臂——“天和”拥有大机械臂,“问天”拥有小机械臂,“梦天”没有“手臂”,却可以通过适配器和总线通信系统,指挥两只机械臂“爬”到梦天舱,辅助开展出舱活动、舱外维护、载荷照料等工作。

太阳翼“二次展开”——梦天舱拥有与问天舱同样的“巨型翅膀”——柔性太阳翼。收拢后只有18厘米厚,展开后却比一个羽毛球内场的面积还大。为保证交会对接的“又稳又准”,设计团队首创太阳翼“二次展开”技术,先部分展开以满足能量需求,对接完成后再全部展开,建立完整的能源系统。

还有太空“自动门”,增强现实眼镜……一个个独创性的大胆设计,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勇气。

征途永无止境

静谧深邃的太空,梦天实验舱游弋其间。很快,它将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之后进行平面转位。空间站的三个舱段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

与“问天”不同,“梦天”不再配置再生生保系统以及睡眠区、卫生区,而是作为专属“工作舱”,从而有了更充裕的空间和平台,支持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

科学家们兴奋地将它称为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的“梦工场”。

“起步即冲刺”的载人航天事业,亦是一场接力跑。“现在,"接力棒’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增压系统工程师魏东说。

魏东出生那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举行论证。当时,俄罗斯和美国都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多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也在探讨中,但其中没有中国的身影,“全世界都不相信中国人能飞天”。

如今,瑞士、波兰、德国、意大利等17个国家的科学实验项目被确定入选中国空间站。作为一个全球性开放的平台,中国空间站将成为持有合作和开放态度的人类太空之家。

中国航天人“走得比梦还远”。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的征途永远是星辰大海。

(选自2022年10月31日新华网)

【思维链接】

中国航天自信“问天”,奏响探索乐章

文|余建斌

“问天”升空,叩问苍穹。在万众瞩目中,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这一迄今为止我国最大最重的航天器,顺利开启“问天之旅”。

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零窗口”发射,将问天实验舱成功送入太空。在海滩、椰林之间亲眼目睹火箭升空的人们,热情更胜骄阳,为中国航天又一次壮举纵情欢呼。正在空间站组合体中飞行的中国航天员,正满怀期待空间站新成员的到来。

作为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和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的发射至关重要。对以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天宫空间站来说,问天实验舱的升空以及后续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后,意味着中国“天宫”又完成一个关键的建造节点。一步一个脚印,“天宫”正以稳健有力的步伐,向着自己的梦想越走越近。

“问天之旅”是一次自信之旅。这种自信,既体现于延续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向的“习惯”——发射前精确宣布发射时间,发射时则分毫不差,同时也反映在迎接和战胜新的挑战之中。将问天实验舱精准送入太空轨道,长征五号B火箭和文昌航天发射场都要过“零窗口”发射这道关口。可以说,在大发射塔用大火箭把大航天器送入太空,航天人怀揣自信又干了一件大事。打开“天宫”画卷,时光铺陈的不仅是一个个航天器穿梭太空的轨迹,更是中国航天人一次次以自信和豪迈在太空刻下的中国印记、写下的中国奇迹。

“问天之旅”也是一趟求索之旅。问天实验舱为科学而生,“问天”即是叩问苍穹,探索浩瀚宇宙,探求未知奥秘。建造中国空间站的目的,正是要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利用独特的太空环境,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为全世界科学家提供得天独厚的科学研究平台。庞大的太空计划显示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进入太空的雄心壮志,这种为科学探索而进行的“问天”之举,更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创新的重视和长足考量。就像科学家形容,当问天实验舱那一对长长的柔性太阳电池翼展开时,像是一架被缓缓拉开的手风琴在宇宙中奏响美妙乐章,为科学而飞也始终是中国航天“问天之旅”上的主基调。

问天实验舱启程“问天”之时,远在火星的“天问一号”也迎来发射两周年。仰望星空,“问天”和“天问”,一近一远,无论是400公里高度的太空家园,还是数亿公里外的火星探险,都彰显着我们的创新永不停歇、探索永不止步。脚踏实地,在不懈追求航天梦的道路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

(选自2022年7月25日人民网)

注:此文已发表于《考试报》‍‍‍‍‍

关键词:

相关文章

热点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