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最负盛名的宫廷歌舞,也是我国歌舞史上一颗璀璨明珠。“霓裳一曲千门锁,白尽梨园弟子头。”“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在诗人的吟咏间,我们便可窥视出“霓裳羽衣曲”的风华绝代。迄今为止,“霓裳羽衣”一词仍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存在。那么传闻中的“霓裳羽衣”到底为何形制?这里,便邀您一同观赏清人心中的“霓裳羽衣”,探索“霓裳羽衣”前世今生之秘。
风旋虹裳曳广带 瓌姿艳逸醉凤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霓裳羽衣新说
典藏部 高文静
穿越云裥瑞锦的楼阁,迷醉盛世繁华的长安。犹见灯火阑珊,箫鼓喧闹,笙歌迭奏,歌舞升平。在这耀眼夺目的画卷之内,你能否寻觅到那个狂妄不羁,令力士脱靴,贵妃研墨,啸曰:“天子呼来不上朝,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风流谪仙?你是否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倾城之姿?亦或是,你会哀伤于马嵬坡下缠绵悱恻的爱恨情仇。在这骋目纵横间,隐匿了多少跌宕起伏、悲欢离合的故事?都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那么今日便从这出“霓裳羽衣曲”讲起。
缘起
“霓裳羽衣曲”乃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玄宗酷爱音律,“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可见造诣之高,人誉“梨园鼻祖。”“霓裳羽衣曲”是其代表佳作,也是盛唐歌舞的集大成者。曲约成于718-720间,它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说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几山(仙女山),有感而发。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提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二是根据《唐会要》记载道,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西域传入的乐曲,“霓裳羽衣曲”便是根据《婆罗门曲》改编而来。三是说“霓裳羽衣曲”的散序部分,是玄宗望仙山后悠然神往,于中秋之夜神游仙宫,耳旁仙音缭绕,四周烟雾缥缈,恍惚之间得遇仙女,醒后即谱成曲,形成“霓裳羽衣曲”的散序;而后部分(歌和破)则吸收了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婆罗门曲》。
佳音即成,自当有舞相伴。于是,玄宗爱妃玉环依韵编排,曲舞相合,终成千古绝响。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感受到此舞的片羽鳞光。“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道出诗人曾赴内宴观赏过不少歌舞,唯霓裳舞的惊世脱俗令观者念念不忘。“舞时寒食春风天,玉钩栏下香案前”,点明了此舞演绎之时,乃莺飞草长的和煦春日;而“玉钩栏下”则道出演绎场所的雍容气派。“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展现出舞者身姿轻盈若流风回雪,舞步迅捷似受惊游龙,于刚柔并济间尽显媚态。“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锵!鸾翔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道出一舞将闭未闭,余音缭绕之际,令观者触目惊心,回味无穷之韵。
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曼妙舞姿,定然需配人间难得几闻的华美霓裳。白居易诗中便有叹曰:“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这几句刻画出舞者肤若凝脂,头戴步摇冠,肩裹霞帔,衣着霓裳,身上各种珠玉、贝片的装饰物累累成串,跟随着舞步叮铃作响的场景。“斜曳裾时云欲生”描绘出裙摆摇曳似流云涌动。“风袖低昂如有情”描绘出广袖随舞者上转下旋,于眉黛流转间尽显风情,令人“凝视谛听殊未足”。
2010年版《杨贵妃秘史》霓裳羽衣舞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探微
千载岁月悠悠,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为“霓裳羽衣曲”的失传叹息不止,又有多少人为“霓裳羽衣”的形制畅想至今。随着盛唐的衰败,一代名曲“寂而不传矣”。南唐后主李煜偶得残谱,周娥皇后与乐师补缀成曲,排演成舞,只是风神难觅,罕得精髓。
至于“霓裳羽衣”的形制,后人也多有揣测,有言霓裳羽衣乃“下着霓裳,上着羽毛。霓为青赤色彩虹,霓裳是指若虹之裙,而羽衣则是指鸟类羽毛所编织的衣服。”此说法也受到了一些质疑,原因有二:其一是唐安乐公主曾猎杀百鸟,为己裁制羽衣,其残忍行径竟致数种鸟类灭绝,招致众怒;玄宗发动政变后,曾命后宫女子缴出包含羽服在内的奇服,于大殿内烧毁;所以杨贵妃所着之霓裳羽衣,定然不是采用鸟羽所制成;其二是霓裳羽衣之名,虽有“羽”字,并不代表服饰上一定有真的羽毛;很可能是采用丝绸材料,通过裁剪等方式摹制禽羽。还有言称霓裳羽衣乃是用“薄如蝉翼的丝绸制成的飘逸裙裳,裙尾似羽翅状。”另有人言,“霓裳”乃为白色异彩的裙裳,并列举出《楚辞-九歌》:“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1986年版《西游记》嫦娥仙子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亲眼目睹过“霓裳羽衣”风采的白居易,已经在诗文中对此服做了基本描述。全诗两次提及羽衣,均作霓裳羽衣连用,并未出现任何关于羽毛的描述。因羽衣极罕见,诗人若目睹了这传闻中的羽服,当会有所叹,然文中却未见;这也流露出一种可能性,即“霓裳羽衣”的形制或为衣裳相连式,“霓”与“羽”二字则是形容出此服的两个显著特征:一,服色若炫彩之虹可称“霓”,二,服形似飘羽之带可称“羽”。”而“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这两句则说明,此衣裳肩部有霞帔且周身饰物繁多。
解密
唐代“霓裳羽衣”的绝世风采,今人只能从片言只语中去猜度。然清人心中的“霓裳羽衣”,我们却可在申报馆编印的《点石斋画报》中寻出踪迹。《点石斋画报》创刊于清光绪十年五月八日(1884年),光绪二十四年停刊(1898年),画报一共发表了四千幅作品,反映了大量的社会时事;在1884-1889年,其刊录了一出名为“演剧笑谈”的时事。结合图文,我们可以一览时人心中霓裳羽衣的具体形制。
点石斋画报
申报馆编印(1884-1889)
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
“演剧笑谈”的故事,讲述了重阳节日,发生在邗江某官宦家中小梨园内的奇异故事。其配文曰:“昔唐明皇信崇道教,凭道士叶法善之力中秋之夕,导引升天畅游月宫,备聆仙乐记其节奏谱成霓裳羽衣之曲。稗史所载,原属梦中之事,灵缈无凭,后世援为故事,搬演成剧,由来已久矣,不足异也。乃当袍笏登场之际,竟有手舞足蹈若或凭依者,是何故耶?据客言邗江某宦家,于题糕令节台集菊部,开场演剧至游月宫一齣,有某老生宽袍阔袖,扮作唐皇模样,大踏步而出;忽高呼曰:“汝何人斯,有何运量,敢以小人面目谬穿天子衣冠耶?”言毕,指旁演叶法善者,怒目而视,座客为之粲然,班中人知其发疯也,遂以他伶代之,或谓该班素崇奉老郎神,夜必设祭是夕,偶尔遗忘致有斯变,予谓不然,此必厉鬼讬名唐皇,盗人间香火,乃敢为祟大庭广众间,不亦异乎?”
从文字内容可知,图中所绘的戏台剧目,正是玄宗神游月宫得遇仙女之事,只见着霓裳羽衣的仙子在众仙娥的簇拥下,袅袅婷婷;玄宗备聆仙乐记其曲调后谱成“霓裳羽衣曲”,后人将其撰为故事,编演成剧已由来已久。显而易见,配图中仙女所着之“霓裳羽衣”乃为戏衣中的“宫衣”。
齐如山考证曰:“宫衣,亦曰宫装,又曰舞衣,乃公主、郡主等所穿,寻常人家女子不得用之,所以名曰宫衣,亦极为庄重之服,但因其样式之美观,于是贵家小姐及仙女等都用之,随为定例。……其制法,绸缎绣花、圆领、带水绣,长及足,周身缀五色绣花飘带,且有许多璎穗,腕以下及袖口有横条花纹,此名趟袖,如《彩楼配》之王宝钏、《醉酒》之杨贵妃均可穿。”
可见在京剧中公主、郡主等均可穿用此服,这个观点在清代《升平署的脸谱》中可得到了实物印证,升平署是清代掌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始于康熙年间。在道光七年,增设了档案房。此《升平署脸谱》是中国京剧人物的扮相写真图,乃宫廷画师作品,创作于1851-1874年间,图中所绘公主扮相之服即为宫衣。
升平署脸谱之公主扮相
1851-1874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在京剧《贵妃醉酒》中,杨贵妃便着有“宫衣”。关于贵妃醉酒的故事,有趣闻道:公元745年,玄宗在册立贵妃的仪式上,命乐队演奏了“霓裳羽衣曲”,贵妃用心揣摩编舞;公元751年,玄宗本与贵妃约好于百花亭共宴,却失约于贵妃,改赴梅妃处。贵妃久候君王不至,得知实情后,心中郁结难解,唯有借酒浇愁。一阵阵酒意袭来,心头千思万绪皆糅化歌舞中,随后贵妃便在木兰殿跳了惊世骇俗的霓裳羽衣舞。显然,霓裳羽衣舞成与贵妃被失约后醉酒歌舞有关联。虽传言只值一笑,然今京剧中贵妃着“霓裳羽衣”醉酒歌舞之景,或暗示了此两者存在某种因缘际会。
从《点石斋画报》“演剧笑谈”的配图中可知,戏台所演剧目并非《贵妃醉酒》,倒与《太真外传 · 梦游月宫》甚为相似,但在《太真外传 ·梦游月宫》中“杨妃”的扮相却与此差异较大,通常为素色衣裳;可能这与后世人将杨妃与月中仙子形象融合后,产生的服饰流变有关。这也说明,《太真外传 · 梦游月宫》与“演剧笑谈”所演剧目有出入,或是其在发展过程中曾吸纳的戏文片段。
《太真外传·梦游月宫》结尾唱段于魁智李胜素,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1分钟
《太真外传 · 梦游月宫》结尾唱段于魁智 李胜素
图片、音频资料来自网络
关于《贵妃醉酒》戏曲演出史的开端,许多学者依据《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中关于“本年(1886)七月,汉剧花旦吴红喜由湖北来北京,投余紫云搭班,头天演《杨妃醉酒》”的记载,认为应是1886年;而在《点石斋画报》“演剧笑谈”的配文中却道,此剧搬来演绎由来已久。那么仙女着此“霓裳羽衣”的习俗到底已有多久?以下观点将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一是凤尾裙的起源时间,周锡保先生认为该裙乃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出现的。因清人李斗所著《扬州画舫录》有载:“……裙式以缎裁剪作条,每条绣花两畔,镶以金线,碎逗成裙,谓之凤尾。”《扬州画舫录》是清乾隆年间关于扬州风貌记录的著名笔记。由此可见,凤尾裙在清中叶已然流行。二是清初作家洪昇曾创作戏剧《长生殿》,戏中增添了唐明皇游览月宫之事,其定稿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是升平署作为清代掌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最早便始于康熙年间。借这几条线索,可以得出清代“霓裳羽衣”的具体形制,最早可以追溯至清康熙年间。
清人心中“霓裳羽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凤尾裙。黄能馥先生曾总结凤尾裙类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裙腰间下坠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为上衣下裳相连式,在戏曲服装中被称为“舞衣”,在生活服装中也作新娘的婚服之用。”如今看来“宫衣”被称“舞衣”颇有意趣,此“舞”定与“霓裳羽衣舞”有所关联。
结合白居易诗中描绘,我们不难发现,清代“宫衣”与传闻中的“霓裳羽衣”有很多特征不谋而合,“霓”乃多彩之意,“羽”乃飘羽之征,宫衣袖口的多色横条装饰便似虹彩,下裳的凤尾飘带正若斑斓禽羽。“虹裳霞帔步摇冠”,霞帔即多彩披帛,唐代的披帛与后世的云肩同为肩部装饰,有着非常紧密的起源关联,其流转值得日后深入探讨。“钿璎累累佩珊珊。”宫衣上闪烁成串的金属圆片,不正模拟出了累累成串的贝片装饰吗?裙尾垂饰的小铜铃随着舞步必叮铃作响,这不也模仿出了环佩玎珰的清脆之音吗?由此可见,清人以此“宫衣”作“霓裳羽衣”,实属有理有据。
珍藏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便珍藏有一件清代绝美的“霓裳羽衣”(红色缎绣人物花卉纹宫衣)。此衣圆立领,衣裳相连。肩部有三层彩色云肩,均作八如意云头式,上绣有36人,神情各异,姿态生动。腰际以上,以大红色缎为地;采用盘金绣,绣花卉状四合如意云纹,其内间饰万字纹、花卉纹,一起构成网状装饰底纹;其上采用平针、打籽、戗针等多种绣法,绣出鸾凤、梧桐、牡丹、兰花、梅花、菊花、皮球花等各式纹样,可谓:“锦上添花,花上生华”。舒袖宽大,左右袖口各镶缀11条彩绣花边,共22条,名趟袖,以“百子图”为题材。腰部罩腰围,以青色缎为地,彩绣花卉博古纹,纹饰丰富,针法多样。裳部分则由百褶裙与凤尾裙共同构成,凤尾缎裁剪作条,末端裁剪成宝剑形状,共82条,色彩各异,底端缀有葡萄形铃铛,寓“多子多福”。
此服仅刺绣各色人物就达248个,云肩、趟袖、腰围及凤尾部分均错落钉缀有1.3cm的银色金属圆片,其与金线光泽相互作用,呈现出流光溢彩,绚烂夺目的视觉效果,乃是刺绣服饰中的鸿篇巨制。试想扮演杨贵妃的名角,着此“霓裳羽衣”登台而舞,必通身霞光满溢;动时风袖飞旋如有情,广带飘逸云欲生,铜铃作响和仙音,飞鸾展翅翱九天;这不正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闻的仙子霓裳吗?
清 红色缎绣人物花卉纹霓裳羽衣
长220厘米 宽130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背面图
云肩局部图
趟袖局部图
凤尾裙局部图
前裙门局部图
后裙门局部图
在众多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凤尾裙中,多见“裙腰间下坠绣花条凤尾”或“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形制,此种衣裳相连的形式较为少见。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红缎彩绣凤穿花纹宫衣”。此衣圆立领,三层彩色云肩,腰围以上,以刺绣绣制凤凰花卉纹。左右袖口各镶9条彩绣花边,共18条。罩腰围、凤尾裙。从图中看,其底裙并非马面裙,裙底端未缀小铜铃。
清 红缎彩绣凤穿花纹宫衣
长243.84 厘米 宽127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值得注意的是,宫衣因装饰繁多故自重较大,所以对演绎者的体力有所要求。在清代戏曲中,通常为反串表演者所服。近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曾创作并出演《贵妃醉酒》,剧中他便着有“宫衣”。
图片来自于网络
结语
“谁令醉舞拂宾筳”“一曲霓裳听不尽”,这“寂不传矣”,闻之令人“涤尽尘虑”的盛世霓裳舞,充满了浪漫与神秘的色彩,令后世畅想至今;唐人心中的“霓裳羽衣”究竟为何模样,今已难有确切结论;但是透过清人的目光,我们依旧可以领略到,传闻中“霓裳羽衣舞”的惊鸿之姿。
转自: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