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是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参数。粮食的安全、食品药品的安全,是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感”;回家的路灯亮了,出行的道路宽了,茶余饭后可以去的公园和广场多了,是人群众的获得感;“便民服务圈”的基层服务半径缩小了,打通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能就近办事,可以增强他们的幸福感。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从趾间的走访,到指尖的问政;通过群众“说事”,干部“解题”等形式;利用“网上办”“跨省通办”等渠道,以此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问需于民,把群众“心上事”当成“上心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人民群众对哪些事情不放心,对哪些事情特别关心,群众的急难愁盼是什么,这些,都应该是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要“上心”的事情。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聚焦人民群众所关心和关注的粮食增收增收、就业稳定、教育医疗等“心上事”,要时刻将这些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当成自己服务的“上心事”,力求给群众“最优解”。
问计于民,把群众“金点子”当成“解题法”。服务群众,方法对不对,效果好不好,群众其实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多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主动融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与人民群众一起来分析、研判,再制度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粮食安全还要在什么事情上下功夫,基层治理中还要在哪些地方需要深入,乡村振兴可双从哪些方面入手等问题,只有与群众一起在智慧的碰撞中,才能征集到“金点子”,才能找到符合实际的最佳方案和最可行的方法。
问效于民,把群众“不满意”当成“检测器”。既然“人民满意是干部工作的唯一衡量标准”,那就自然要引入群众“好差评”机制来对干部的服务进行评价。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除了要请群众“点单”,更重要的是还要让群众来参与“评单”;只有如此,才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中还有哪些短板、还有哪些不足,只有真正摸清“家底儿”,才能做到精准查漏补缺,才能真正把服务办到群众心坎儿上,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加大农业投入,守护粮食安全;派出驻企专员、驻村干部,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增强群众获得感;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开通企业服务“绿色通道”,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开设“帮办代办”志愿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让点点滴滴的细微之事汇聚起成人民群众满意度,让实实在在的惠民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