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连宁燕 通讯员 程朋
近年来,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应对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就业矛盾,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导向,构建高质量就业工作格局
(相关资料图)
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研究制定稳定和扩大就业促增收促消费促增长行动方案、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质量提升实施方案、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促进青年就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失业、创业、培训、再就业的“全链条”政策保障。
稳定扩大重点群体就业。聚焦城乡低收入群体,大力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在全省率先将乡村公益性岗位年龄上限由65岁提高到70岁,累计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3.18万个,安置2.52万城乡低收入群体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创新“威海籍学子家乡名企行”“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等就业服务机制,组织举办第二届威海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比例达99%以上。聚焦失业人员,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专项促进活动,为失业人员提供“12333”式服务4.25万人次,为9.84万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1.67亿元,保障失业群体待遇,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期末实有8145人,同比下降42.39%。
强化政策落实机制保障。制定就业工作绩效评价标准“20项”,明确就业工作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和具体要求,确保稳就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组建3个巡回督导组,定期到各区市开展就业工作督导检查,创新建立“就业风险智能监管平台”,全面保障就业政策落实落地。
坚持大抓经济导向,强化高质量发展动力支撑
精准服务保障企业用工。将企业用工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优化企业用工服务专员制度,建立为重点企业提供“订制化”政策和服务长效机制,动态更新企业用工需求、人力资源供给等“四张清单”,跟踪解决企业缺工问题。完善“1+6”服务企业用工保障机制,发挥人社部门职能作用,帮助重点企业解决规模性、应急性用工需求。发挥企业用工主体作用,用好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在全省首创集VR展示、远程面试、智能匹配、附近岗位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上半年,累计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09场次,为6731家次企业发布岗位12.24万个次,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需求2万人。
创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威海职业技能提升网络培训平台”建设,开展企业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等职业技能培训1.06万人次,其中,开展电商直播、茶艺师等新业态技能培训725人次。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技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机制,支持新北洋、威高集团开展企业自主职称评审。全面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制度,已备案企业269家,为1.86万名企业职工发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举办“技能兴威”第一届威海市职业技能大赛,首次将产业链特色技能赛项放在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设置制造业技能、服务业技能、产业链技能三大类23个赛项,947名选手参赛,选拔出38名金牌、38名银牌、38名铜牌和114名优胜奖选手,以技能提升赋能产业发展。
加大创业扶持服务力度。将创业担保贷款申报窗口前延至4家合作银行的143个基层网点,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9笔3.66亿元。实施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单户授信额度最高可达3000万元,共为77家企业发放专项贷款4.11亿元。严格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和缓缴社保费政策,为3.7万家企业减轻缴费负担1.19亿元。实施创业环境优化、创业载体升级等“十大推进行动”,建立健全创业导师库和创业项目库,常态化举办各类创业大赛和创业典型评选活动,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发挥创业倍增效应。
坚持改革创新导向,提升高质量就业服务水平
争创国家就业示范项目。积极组织申报人社部、财政部组织的2023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成为20个入选城市之一,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亿元。
创造多项典型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资金监管、档案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经验多次在全省会议作典型发言,技能培训经验作为全省仅有的2个典型案例之一入选人社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成果集》。全省率先在驻地高校设立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和引才专员,创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4家、省级优质就业社区91家,“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入选山东就业地方创新事件、山东新型智慧城市“惠民”领域优秀案例,荣获第一届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应用大赛优秀奖。
全面优化就业环境。深入推进打造“职等你来·就选威海”招聘品牌、“选择威海·共赢未来”引才品牌和“精致就业360”服务品牌,全面推介威海城市发展环境和就业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磁吸力。成功推荐文登区入选全省“就业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单位,市及8个区市全域建成“智慧就业服务大厅”,公共就业服务事项实现100%全程网办。
关键词: